來源:經濟參考報 2025-03-26 關鍵詞: 互助家政
圖為費他義花(左)在為學員示范醫療護理操作規范。經濟參考報記者 李占軼 攝
經濟參考報記者 周盛盛 李占軼 王艷
地處青藏高原東麓的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曾因地理封閉、產業單一面臨發展困境。近年來,當地依托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土鄉群眾勤勞、淳樸、厚道、踏實的性格,全力打造“互助家政”勞務品牌,帶動1.6萬人就業增加。
如今,“互助家政”在朝著更專業、更精細、更標準目標發展的同時,也不斷嵌入居家養老等民生服務保障體系,探索出一條高原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與民生改善相結合的新路徑。
從“勞務輸出”到“品牌輸出”
43歲的劉萬青家住互助縣塘川鎮大通苑村,在外打工多年后,她去年選擇返鄉加入家政行業,在家門口有了穩定收入。這位土族阿姐的人生軌跡,正是互助勞務經濟轉型升級的生動注腳。
“前幾年,我在西寧市的養老機構工作,丈夫在西寧工地打工,孩子只能留給家里的老人照看。現在我既能照顧家庭,每月還有3000多元的穩定收入。”在塘川鎮五下村孫青俊老人家里,劉萬青麻利地擦拭著落地窗,玻璃上映出她樸實的笑容。
作為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互助縣總人口超43萬人,勞動力達18.6萬人,其中11.2萬人為外出務工群體。只有通過資源整合、品牌建設,才能將單純的“勞務輸出”轉化為“品牌輸出”,進而打造體系化的勞務經濟。
近些年,互助縣制定《打造“互助家政”名片、建設勞務經濟發展示范區三年行動計劃》,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作用,成立了86家企業為會員單位的互助縣家政服務業協會,制定和修訂行業管理制度15項、行業服務標準45條;建立了統一標識、統一工牌、統一流程、統一清單、統一評價的行業管理服務體系。
借助“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聯盟支撐、群眾參與”的高效發展模式,互助家政逐漸“破圈出彩”,邁向品牌化發展之路。
下午3點剛過,65歲的西寧市民彭采英熟練地用手機打開社交軟件的“互助家政”小程序,在“居家保潔”一欄,“收納整理”“玻璃清潔”“廚房專區清洗”等家政服務類型應有盡有。
“兒子在外地上班,平日里只有我和老伴在家。有些家務活我們干不動,就習慣用這個小程序購買家政服務。”彭采英說,自己一般每月都會購買一次家政服務,用小程序購買服務不僅方便,互助家政人員耐心、專業的服務也讓自己很滿意。
“作為互助家政品牌輸出的龍頭企業,互助縣互相家政集團有限公司年輸出超過3000名經過嚴格培訓的家政人員,為市場提供了大量高質量的家政服務。”互助縣互相家政集團執行總裁方祖炳介紹,隨著“互助家政”名頭越叫越響,公司的家政人員不僅在本地供不應求,來自相鄰的西寧、蘭州兩個省會城市的訂單也是源源不斷。
互助縣就業服務局局長伊順年介紹,截至目前,從事“互助家政”的企業和個體戶達300余家,涉及居家保潔、母嬰護理、物業托管、家電清洗等服務種類,直接或間接帶動從業人員1.6萬余人。2024年,“互助家政”產業實現勞務收入約5.6億元。
讓家政服務更專業、更細致、更標準
“大家在幫助病人乘坐輪椅前,要先將輪椅停靠在離床尾40公分處,半蹲到床前觀察、詢問病人申請狀況……”站在模擬病床前,講師費他義花為近20名學員講授醫療護理專業知識,學員們認真聽講,不時插話提問。
費他義花是互助縣現代家政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的一名帶班主任,作為一名土族婦女,她在接受過專業家政知識培訓后,又成為一名講師,幫助更多土族婦女接受專業的家政服務培訓。
作為青海唯一的非營利性家政培訓學校,互助縣現代家政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崗前培訓+提質培訓”等家政技能提升培訓模式,累計培訓醫院護工、養老育嬰等市場緊缺的技能人才5000余人。
“我平均一個月帶兩個培訓班,培訓內容包括居家養老、醫療護理等內容。其中醫療護理類的學員要接受20天的培訓和5天的醫院實習,考核合格才能上崗。”費他義花說。
近年來,針對家政行業“弱小散亂”、專業化程度低等問題,青海省商務廳等主管部門印發了《“一示范、多領跑”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青海省促進家政服務業任務清單(2024-2025)》,青海省家政協會制定《家政服務機構等級劃分及評定標準》《家政企業誠信經營規范》《醫院陪護服務質量規范》等行業標準。在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共同推動下,青海省家政服務產業政策標準不斷完善,進一步優化家政服務供給,推動全省家政行業提質擴容。
今年61歲的伊占梅來自互助縣東山鄉岔爾溝村,在過去,她種過莊稼、擺過地攤、做過小工,工作輾轉不定。經過專業培訓,她成了一名縣中醫院的醫療護工,有了穩定收入。
“以前先是靠天吃飯,后來靠賣力氣吃飯,收入也不高。在家政學校培訓后,我也有了一技之長,能夠靠自己的本事吃飯。”伊占梅說。
憑借專業的服務水平,互助家政護工團隊還與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西寧第二人民醫院、互助縣人民醫院等五家醫院開展“無陪護”病房試點合作業務。
據介紹,為打通家政服務“最后一公里”,互助縣還建成運行互助家政智能數字平臺,提供一站式“線上服務”。在縣政務服務中心、威遠鎮北街社區等15處公共區域,投放了互助家政進社區智能終端一體機,讓家政服務實現“指尖可達”。
小家政長成民生大產業
互助縣民政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縣60周歲以上老年人數6.47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5%,其中農村老年人口約4.56萬人。為解決養老難題,互助縣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借助互助家政產業持續推進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經過公開招投標,互助家政集團去年底入選互助縣“居家和社區養老項目”。“我們為60歲以上的低保老人、優撫老人提供每月不少于兩次的上門家政服務,民政部門每季度還會通過入戶走訪等形式對我們的服務質量進行監督評測。”互助家政集團居家和社區養老項目相關負責人石有紅介紹。
記者了解到,為做到服務對象精準化,互助縣通過公開招投標確定具有評估資質的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科學合理評估確定老年人能力等級和享受政府購買服務補貼資格,有效提升評估的科學性、精準性和公平性;同時建立了全縣老年人自理能力、家庭照護、養老服務需求等方面的數據庫,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為精準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奠定了堅實的數據支撐和基礎。
互助縣民政局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縣撥付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費691.13萬元,共有7641人享受居家養老服務。
“今年以來,我們采取互助家政結合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形式,為全縣9個鄉鎮、3445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互助縣民政局副局長王峰介紹,互助家政嵌入互助縣居家養老體系,既帶動了一部分家政人員就業,也能為有需要的老年人群體提供專業化、精細化的服務。
目前,當地還在積極發揮互助家政品牌效應,不斷開拓北京、無錫等地的高端家政市場,讓互助家政從業人員走下高原、走向全國。目前,互助家政服務種類由最初單一的保潔員拓寬至保姆、月嫂、護工等20余個工種。
“在‘互助家政’的引領下,互助縣勞務經濟向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數字化方向發展。”互助縣委書記王國棟表示,互助縣將在家政行業實施高素質團隊培養、系統性標準建設、全方位提質擴容、員工制企業培育、多層次權益保障、全鏈條品牌打造等“六大工程”,以互助家政“金名片”不斷激發群眾勞務增收“新活力”。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