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電臺新聞臺 ? 2022-12-16 關鍵詞: 梅州家政
12月13日上午10時至11時梅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上線《行風熱線》,梅州廣播電視臺全媒體聚焦“穩就業 維權益”,通過FM94.8綜合廣播“行風熱線”節目,“零距離”對話梅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黎紅英,圍繞人社部門工作職能,重點就如何穩定就業、維護勞動者權益問題,與廣大市民進行溝通、交流,接受廣大干部群眾咨詢、建議和投訴。
民生調查,直播問政
一起來看記者調查和現場情況
01
為何面臨保姆難找的現象呢?是培養的家政人員不夠多?還是家政行業供需市場的渠道不暢通?
答:家政服務作為新興產業,具有覆蓋面大,服務種類多,市場需求旺,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大的特點,對促進就業,增收致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在養老、育幼雙重壓力下,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呼喚家政服務,家政服務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呈現出“由小變大”“由點到面”由少數人享有到進入尋常百姓家的發展局面。自“南粵家政”工程啟動以來,我市組織培訓3.11萬人次,帶動就業4.33萬人次,有效的充實了我市的家政從業群體。但與是益俱增的服務需求,家政服務供給數量明顯不足,家政服務人員缺口較大。同時家政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家庭所需家政人員需求不一,供需信息不對稱、薪酬求不統一,合法權益缺乏保障,尚未充分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因此,仍存在“一姆好姆”難求的狀況。
02
家政服務消費者評價制度能否建立?讓梅州家政行業走向職業化、專業化、標準化呢?
答:“南粵家政”自2019年實施以來,對家政服務不放心、不好用、不好找、不愿干的問題正逐步有效緩解。我市在2020年12月已建立了家政服務消費者評價制度。推動我市家政行業走向職業化、專業化、標準化是人社部門必須重視的問題。下一步,我們將通過家政培訓及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扶持培育家政服務龍頭企業和誠信示范企業、認定星級服務人員和企業等措施推動家政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
03
標準不統一、用工不規范,家政從業人員的勞動權益、社會保障,誰來監督?如何維護?家政服務市場的行業標準誰來制定?怎樣才能培養和扶持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家政服務品牌呢?
答:目前,家政服務人員的用工關系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勞動關系,另一種是勞務關系(雇傭關系)。屬于勞動關系的家政服務人員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根據《勞動法》等規定,維權途徑:一是雙方直接溝通協商;二是通過調解組織進行調解;三是向勞動監察部門舉報投訴;四是申請勞動仲裁。屬于勞務關系(雇傭關系)的家政服務人員權益受到侵害時,根據《民法典》等規定,可以直接通過民事法律途徑維護權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省市場監管局等六部門出臺了《關于印發南粵家政”工程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2022—2026年)的通知》,制定了詳盡的家政服務市場的行業標準,并對“南粵家政”工程標準化工作進行了細致的規劃。
梅州早在2009年就有“客家大嫂”家政品牌,客家婦女勤勞能干、吃苦耐勞的品質深受大眾認可,“客家大嫂”也成了廣東省馳名的家政勞務品牌。我局將通過實施“南粵家政”工程規范行業管理、開展母嬰、居家、養老、醫護四大項目培訓、舉辦技能大賽、加強社會宣傳等措施,培養和扶持更多的具有客家特色的家政服務品牌。截至目前我市已創建客家大嫂、客家阿姨、同創家政、客家月嫂、尚潔服務、雄鷹培訓、金牌月嫂、長樂大嫂、巾幗紅9個勞務品牌,其中客家大嫂、客家阿姨已注冊商標專利品牌。
行風評議員
梅州市政協委員曹斌:
不了解、不信任、不敢用
一、不了解:因為家政服務是我們城市化以后的一項新型需求和服務,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雇主的需求(比如:家政服務不僅僅是搞衛生抹桌凳、家里的廚房設備、空調、洗衣機等電器設備的清洗消毒)。所以需要家政公司機構制定一套家政服務解決方案(讓雇主省心)
二、不信任:因為家政服是屬于新興產業,(家政行業走向職業化、專業化、桿準化還,有待完善)。
三、不敢用:家政服務的工作范疇是在家里,雇主會擔心讓陌生人進入到家里那么就涉及到很多的個人、家庭的隱私和財產安全問題。
意見建議:職能監管部門要對從事家服務行業機構進行嚴格的審核、把關及監管,對從業人員要進行系統培訓、要向雇主提供上門服務工作人員的基本信息(姓別、年齡、健康狀況、有無犯罪記錄、是否失信人員、星級評價等基本信息)工作人員持證上崗,排除雇主的疑慮,對從業人員的出行安全、合法權益建立完善保障體系。
行風評議員
民生820記者謝思:
根據記者前期的新聞調查來看,需要聘請保姆的家庭,往往是雙職工聘請來照顧家中老人、小孩的。這一類人群,對家政人員的職業素養、服務意識、服務技能等要求較高。我建議除了加強對現有保姆就業群體的職業培訓外,還需想辦法吸納一些年輕人,加入到家政服務行業中來。像一些大城市目前興起的整理收納師,從業者就基本是年輕人,這類服務技能含量較高的,不僅能更好地滿足年輕消費者的需求,家政員本身也能獲得更高的收入和社會地位。
網友留言
找保姆不容易,找好的保姆更是難上加難,如果梅州有權威的家政服務平臺網站就好了,可以幫我們解決一大難題,建議發展互聯網家政平臺。
網友留言
家政行業可以進行專業細化,專門的人去做專門的事情。比如,月嫂里面分離出育嬰師、產后康復師等等。細化工作可以把事情做的更專業,優化服務標準。
網友留言
找保姆我還是傾向于找正規的、誠信度高的家政公司,就算是價格高一些都可以接受,最主要是用著順心、安心,希望多一些優質的家政公司。
04
高端技術人才“用工荒”,原因出在哪里?我市企業的普工來源,外地工人與本地工人的占比情況如何?本地職校、技校培養的普工,是否能保證本地市場的需求?成為企業穩定的用工群體呢?
答:梅州市是欠發達地區,對高端技術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導致人才難引進;與珠三角的大城市相比,梅州在工資待遇、發展平臺、工作環境等方面還存在差距。
我市企業的普工來源以本市勞動力為主。至目前,在梅州本地企業就業的人員有89.03萬人,其中市外來梅穩定就業的人員有6.88萬人,占比7.72%。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引進與培養工作,今年出臺了1+N系列人才政策,積極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同時我們要求技工院(校)對接當地產業設置專業,以企業用工需求培養專業人才,引導學生從實習期就安排到本地企業頂崗實習,達到70%畢業生留在本地就業的目標,成為企業穩定的用工群體。通過多種渠道推薦就業,讓學生穩在本地,滿足本地企業的用工需求。
05
如何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真正變成梅州搶抓創新資源的機遇?梅州人社部門如何為本地企業和大灣區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呢?
答:在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方面,人社部門積極研究《梅州方案》提出對接措施,力爭在爭取就業創業優惠政策、社保減負、支持技工院校做強做大、人才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實施。我市要繼續發揮“文化之鄉”優勢,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持大灣區建設。當然,梅州要實現振興發展,同樣離不開人才。期望我們培養的人才能主動投身我市經濟社會建設,建設家鄉。同時,積極吸引外地人才來梅就業創業。為此,我們出臺了“人才振興16條”“青梅計劃”等“1+N”系列人才政策。我們要抓好貫徹落實,讓這些人才政策開花結果。
行風評議員
梅州市政協委員曹斌:
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的轉型升級,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計劃趕不上變化快,我覺得職校培養也要根據市場的行業用工,地方的產業發展特色需求,制定相應的專業培訓,比如客家菜師傅工程,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打造自己的客家特色餐飲為主題,在課程的制定過程當中,也可以走訪一些大型用工企業,了解企業用工崗位對相關人才的需求,比如是否為梅州旅游餐飲業推出藥膳的專業課程,服務配套未來的旅游,擦亮“世界客都·長壽梅州”的品牌。
結合梅州工業、農業、旅游業發展中需要的人才、用工專業對口的技能培訓、這樣就能夠既培養人才,又能夠留住人才。
發揮法律援助中心的作用,引導梅州當地企業要合法規范招工用工,職能監管部門既要服務維護好企業的日常生產更要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行風評議員
民生820記者謝思:
根據記者調查的情況來看,目前職業學校開設的課程,培養出的學生,大部分學生能夠在畢業時就就業。但是,這部分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往往不太強,也容易被取代。就像剛才家政員這塊,我認為,職業學校也可以開設這類課程,讓更多年輕人進入到家政市場。此外,在為大灣區輸送和梅州本地培養高級技工方面,我認為人社部門和梅州的職業學校,在課程的設置和實驗設備的更新方面,還要多下一些功夫。
網友留言
職業培訓,不能只是擴大招生規模,我覺得要瞄準技術技能人才緊缺領域開展大規模、高質量的職業培訓,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大技能等級認定推廣力度。
網友留言
看了記者采訪,既然就業的人員有青年人也有中年人,甚至還有殘疾人士,建議職業技能的培訓分等級、分類別、分層次,配合市場的需求來,才能真正幫助就業。
網友留言
梅州是文化之鄉,但是人才流失嚴重,建議政府多出激勵政策留住人才。
來源:梅州電臺新聞臺